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已经展开,按照两院院士的评选规则,院士候选人由院士提名和学术团体(中国科协所属各大学会和各省科协)推荐。其中各大学会和各省科协推荐名单还将参加中国科协的院士候选人遴选,形成增选有效候选人。
日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向中国科协推选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公示活动已经结束。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80名。本次增选可向工程院报送候选人的名额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和医药卫生学部七个学部分别不超过18名,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两个学部分别不超过12名。
据了解,此次增选除了学术团体提名外,院士个人也对纺织业人士有推选提名。引人关注的是,按照《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19年院士候选人的通知》规定,院士提名候选人时,在坚持标准条件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对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及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的提名。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拟向中国科协推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
注:候选人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文兴 1964.12 浙江理工大学 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主管审计、信息公开等工作。
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工学博士(日本信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纺织科学与工程组”成员,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学”硕士点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研究领域:
1、功能性纤维材料
2、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2、高能效聚酯反应工程
代表成果
1、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丝胶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产、质量新技术(排名第一)
2、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环境催化纤维的设计制备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排名第一)
3、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催化功能性纤维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排名第一)
程隆棣 1959.09 东华大学 教授
研究方向:
纤维制品设计及其加工关键技术;
纺织加工关键元器件研究;
纺织加工过程力学研究;
纺织数字检测与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
1、国家七五重点项目“棉纺全流程万锭工业化试验工程”
2、纺织工业部八五新产品发展项目“清花和梳棉连续化工艺与设备的研制”
3、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细旦涤纶与苎麻纤维混纺工艺与产品开发”
4、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染整新技术及新型大豆蛋白纤维加工工艺研究”
5、国家经贸委十五技术创新项目“羊毛纱线结构优化技术(集聚纺纱技术)”
荣誉及获奖情况:
1、2006年度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2、2007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第十届陈维稷优秀论文一等奖。
郝新敏 1967.05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纤维制造、功能纺织材料、印染技术、防护服装等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二十多个军队、省部级及国家项目,为纺织材料技术和服装性能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或省部级科技进步或发明一等奖12项,二等奖8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4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8项,1项美国专利。
先后指导研究生11名,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29篇,ISTP收录17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4部。
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银星”,2011年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2011年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荣誉称号,201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当选中国纺织工程学会“2014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201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015年当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蒋高明 1962.09 江南大学 教授
江苏省盐城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南大学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纺织行业科技人才服务战略联盟特聘专家,《纺织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和《纺织导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从事针织物CAD技术,针织装备集成控制技术和针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科研与教学。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11本,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
曾先后被评为“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领军人才、“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无锡市优秀人才”、“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以泽 1958.09 东华大学 教授
研究方向:
1.高端纺织装备技术与系统
2.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
3.智能装备与机器人
4.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与逆变技术
获奖情况:
获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上海领军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松江区先进工作者、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桑麻奖教金等荣誉。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上海市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奖。
王华平 1965.07 东华大学 研究员
材料学学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成果有仿毛仿棉型细旦中空涤纶短丝,一步法花色纺丝工艺与设备,一步法制备高收缩涤纶长丝,再生料制备高压缩弹性短纤维技术与工程,新型功能化(远红外、负氧离子)纤维,超细电气石纳米在化纤、涂料中的应用,远红外腈纶纤维(中石化三等奖),粗旦多中空涤纶纤维(中石油重大攻关项目)转光农用纤维无纺布抗紫外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处理等。
研究方向:
无机纳米材料表面处理及功能改性、表面修饰、纳米材料及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纤维材料及新型清洁纺丝加工体系、纺丝成形理论及加工技术等研究
荣誉及获奖情况:
1、获钱之光教学奖,1999年
2、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
3、上海市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01年
4、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
5、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
张国良 1956.09 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教授级高工
他是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身为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他在国内拥有很高知名度,在常人眼中他已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可他却在年近半百的时候,独自踏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闯入从未涉足的碳纤维研发领域,立志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凭借“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2018年1月8日,张国良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说,“很多科学家为了碳纤维的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我把碳纤维大规模产业化,都是站在这些科学家的肩膀上,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哪怕倾家荡产,我们也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张国良说,做碳纤维12年了,前10多年都是亏损,2018年才开始盈利,他常跟同事开玩笑,“唉呀我睡不好,为什么?每天要投入20万,睡一觉醒来一辆桑塔纳没有啦!”但正是这10多年,给了他足够的自信和底气。
“我们目前是国内唯一实现碳纤维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在国内市场上,我们没有成熟的竞争者。”张国良充满自信地说。
“我心里有一团火,我要做中国自己的碳纤维。”张国良说,一个企业要有敢于冒风险来尝试的国家责任感,为了获取国家的立项支持,他甚至给当时的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写了一首散文诗作为申请报告:“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张国良认为,有些科研成果无法转化,是研究的方向不对,所以只能以论文结束。“在我们企业里面那肯定不是以论文比高低。不能把这种科研创新作为生财的手段,也不能最后光光做出几篇论文,大家来鉴定鉴定,实际上缺少产业化的基础,这样的科研缺少实际意义。”
展望碳纤维产业的未来,张国良坦言,现在我国碳纤维产量仍不够高,供应大约只能满足需求的五分之一。碳纤维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将来我国从军用到民用,碳纤维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
2017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 在浦东机场第四跑道成功起飞,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可以制造大飞机的国家。据悉,C919 使用的12%的复合材料主要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目前的工艺,只能把碳纤维理论上的性能发挥出很小一部分,将来还能做出性能更好的碳纤维产品,潜力很大。随着国产大飞机等一大批国之重器成功研制,未来几十年碳纤维的使用量肯定会加大。”
张国良说,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历程相似——技术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正如此前的中国芯片,跟别人的差距就那么一点点,但就这么一点点,就无法占领市场,没有市场,没有应用,哪有技术进步?“只有用,技术进步才能快。新能源电动汽车,我原来觉得没希望,但国家补贴力度很大,现在大有起色。关键是要用,中国的高铁也是成功的例子。”
在碳纤维生产步入正轨后,张国良持续加大碳纤维的后道制品研发力度,将碳纤维成功应用到碳纤维自行车、碳纤维小提琴、碳纤维羽毛球拍、纺织机械零部件、空轨列车车厢等民用产品中。“永远领先一点点”,如今站在行业制高点的张国良,仍然带着梦想搏击长空,正在继续寻找下一个新的起点。
张国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学会向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推荐了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张国良董事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