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主题,表彰奖励科技进步获奖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大师名家云集,科技精英荟萃,我省科技界的这次盛会规模空前,参会人员达到1500多人,这是江苏历史上的第一次。
骄阳似火,但会场内各路精英投身科技创新的热度远胜于室外36℃的高温。
共襄盛会,规模空前力度空前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大会讲话中表示,“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江苏科技创新的责任与使命。”
“这是近年来规模最高的科技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作为研发型的制药企业,我们参与到其中,感到非常振奋,很受鼓舞!”走出会场,先声药业党委书记杨孝华难掩激动之情。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路建美说,“此次大会的召开,省四套班子全部出席会议,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力度。娄书记在讲话中对科技创新工作在人才培养引进、科研体制改革、科研保障等政策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布局,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出台的4个文件,也充分显示了江苏在未来科技创新工作方面扎扎实实的推进力度,将进一步激发全省科技人员努力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这个会议我们等了很久了!”这是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张东驰表示,科技创新的重担并不是只压在科技局身上,而各方反复酝酿之后出台的政策含金量也不一样。“在科技系统微信群里,大家不停地分享感受,广大科技工作者都很激动,我们苏州的落实方案今天晚上就可以做好!”
双星闪耀,让榜样的力量引领创新
江苏大剧院气势恢宏的大厅里,从2010年的王明庥院士开始,齐康院士、黎介寿院士、徐芑南院士、王泽山院士……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历届得主的展板吸引了无数眼球,与会代表纷纷驻足观看,合影留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从娄勤俭书记手中接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江苏获奖项目配套奖励证书,感慨地说:“这体现了江苏对科技事业和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我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我深深懂得,我能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这些配套奖励,得益于党和政府对科技事业和科技人员的关心和支持,更得益于江苏在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给我们科研人员搭建的大平台、创造的好环境、提供的有力保障,这些让我们能够潜心于科研。”
王泽山说,“奔着永当领跑者的目标,为科技创新、科技兴军做出我们的贡献,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发挥更大作用。”
“非常荣幸,我公司牵头完成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今天省领导亲自颁发配套奖,我深感荣耀,这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再创佳绩的期许和鞭策!”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良激动地说。
张国良细数几点感受:“首先,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推动力。其次,企业发展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第三,我们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碳纤维赶超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懈努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多方热议,创新是发展的唯一选择
会场之外,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获奖企业的展示也吸引了不少与会代表。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展板面前,公司副总裁冯志强自豪地告诉记者,天合光能从1997年成立到两年前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光伏企业,永远放在第一位的战略就是创新,天合光能申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到现在创造了18次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的世界纪录。假以时日,中国的光伏从设备、技术再到产业化成本,都将是全球领先。
省委书记娄勤俭讲到,在技术有优势的领域,应围绕创新链加快培育产业链,并举例说,“要积极推广‘企业研发机构+孵化器’的先声药业‘百家汇’模式,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优势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杨孝华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张国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攻克碳纤维核心技术虽然花了巨大的代价,但回过头来看,唯有创新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方法。”张国良并没有停留在功劳簿上,“无水染色”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有专家表示,“还能再得一个一等奖!”
正视短板,增强推动创新的紧迫感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肯定成绩、坚定信心的同时,也指出了江苏科技创新存在的诸多短板。对此,冯志强深有感触,“娄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江苏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不足等短板;吴省长也说,江苏目前没有华为腾讯阿里这样的世界顶级的大公司,比如说光伏行业,天合光能在世界领先,但光伏不是芯片这样的战略层面的核心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省领导的讲话,我觉得非常到位、非常准确。”
“娄书记的讲话抓问题抓得特别准,以苏州的经济地位,这个补短板的工作,我们应该有义务多承担一些。”张东驰表示,“娄书记指出的科技资源统筹话题对于苏州特别有针对性。”苏州长期以来就是分成十个板块,招商引资,互相竞争,但到了拼科技创新的时候,这种分散的竞争会分散精力也会削弱一些优势,因为创新资源非常有限,如果各个板块各行其是,就只能打打太仓牌、吴江牌,而不能集中地打苏州创新品牌。创新资源是这个社会最紧缺的东西,如果还是按照招商模式去竞争,就不能聚气,怎么去搭这个平台?我们要多学学兄弟城市比如南京的经验,把一家人的力量协同起来。
“名利双收”,人才激励的不二法门
对于娄书记讲话中提到的“激励导向上,要推广股权激励机制和项目经理制,鼓励研发机构团队控股、个人持股,实行有吸引力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奖励荣誉制度,让人才‘名利双收’。”杨孝华感悟颇深,先声药业目前有两种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创新,一种是鼓励科研人员用自己的专利创业,公司参股成为股东;一种是科研人员不离开公司,但可以投资公司的项目,将项目股份化。
“科教资源先天不足的苏州在引才方面必须拼质量,要从机制方面做文章,不能迷信人才的‘帽子’,不能非诺奖得主、非院士不要。”张东驰特别提到,苏州引进的团队不要求太“高大上”,而是要看能不能服务产业,能不能孕育企业。他特别注意到娄书记在讲话中说到的“短板”:有了高层次团队,但是机制没理顺,跟产业结合不够紧密,转化效率不够……“所以我们引进人才要靠股权激励,单位跟个人的利益有矛盾时,能不能倾向让团队更多得利?”
冯志强以亲身经历告诉记者,对于企业,近年来政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研发主要是靠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团队,上级单位是科技部,本身它是一个创新驱动,一般以前国家重点实验室都设在大专院校的。去申报国家的863项目,去申请工信部、发改委的项目就会有优势,这就是最大的支持。还有人才项目政府也给了很大支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很多晋升层次,研发人员到了高工就到头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评比,对于激励企业的年轻科学家们很有帮助,也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