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
当前位置: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 | 行业新闻 | 频道首页
代表高岭、吴继发: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让产学研用真正助力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今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今年的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夏长亮提出建议“关于加大对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引导与支持”。科技创新无疑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技术已成为重塑产业结构的关键力量。以智能、绿色、融合、泛在为特征,技术创新正在深刻改变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式与产业边界。今年纺织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也分别就科技创新、产学研等话题带来了自己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提出“关于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合作,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吴继发提出“关于促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近日,本刊记者围绕这两项建议对其二人进行了专访。

《中国纺织》:高校长,您好!据悉您这次参加两会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合作,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何您的建议将目光落在了“民营经济”?

高岭:民营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对我国现有国有经济非常有效的补充、拓展和丰富,对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民营经济总体创新能力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前,民营经济和高校科研彼此之间,相互之间存在哪些问题?

高岭:第一,民营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第二,高校应用型研究能力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应用型研究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往往表现为理论研究多,应用型研究少,特别是能真正走向产业一线的成熟的成果更少一些。一方面,高校长期形成的重视论文成果、相对不重视市场需求还不能一下就从根本上扭转,使得很多科研成果多以论文等形式呈现,不利于转变为现实的支持产业行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由此也导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明显。另一方面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应用型研究举步维艰。同时现有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专利的有效性及转化能力等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很多专利具有极高的转化价值,但整体表现缺乏创新性和应用性,因而专利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差。

最后一个就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缺乏深度融合的利益基础与合作氛围。政府牵头促成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临时搭建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平台,然而,由于相互间并未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合作平台及联合组织往往陷入联而不盟、盟而不联的状态,导致科技与产业分离,成果与实诚脱节,无法快速方便地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中国纺织》:对此,您具体形成了哪些可以落地的建议?

高岭:一是要提高民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改革实践,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多方引进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聚集各种创新要素,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对企业的各类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中要把人才及科技成果产出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予以考核重视

二是强化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能力意识。建议出台具体政策及专项支持高校探索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资源的集聚开发,切实丰富人才智力集聚载体;进一步强化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提升高校人才供给与科研产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用政策和机制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把科研成果植入企业,在合作中实现产业化,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主体的科研领域投入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将“相马”机制转化成“赛马”机制。尝试建立地方高校发展综合考评体系,设立普通高校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基金。

三是构建完善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民营企业有效对接的机制体制。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知识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建议政府引导、监督、鼓励各类科技型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起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的常态化双边或多边技术合作、协作机制体制,切实使相互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并互利互惠。建立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库,由企业出全资或部分出资,共同命题,研究人员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有关企业发展需求项目,并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方面听取和采纳民营企业家的意见。真正形成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四是加快建立综合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系统性和一体化的支持服务。

《中国纺织》:据了解,您这次提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促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这一提案背后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

吴继发:一直以来,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非常重视,制订了专门的法律使转化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目前遵循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修订)。此外,2019年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现实中,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依然还很低,转化参与的主体政府、高校、企业、中介、社会组织没有很好地融合,严重制约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高质发展。

《中国纺织》:您能具体介绍下目前影响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和制约“瓶颈”有哪些吗?

吴继发:当前,影响和阻碍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科技成果质量有待提高,转化率须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科研成果与社会生产脱节,没有有益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目前,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60~70%,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30%。

二是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认识有偏差。高校着重于纯研发,用于评职称和评奖,对科技成果见效的时间和效益考虑较少;而企业太注重产值和效益,缺乏长远规划,致使国家有些重大项目成效不是很理想。此外,高效与央企合作沟通较少,反而与民营企业合作较多,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三是科研成果风险及资金问题。目前,很多企业不愿意不愿意承担科研风险,急功近利,使得高校科研难以推进。特别是有转化项目时,找不到依托单位,研究者要自筹资金,这就增加了转化的难度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

四是科研成果转化亟需政府扶持。科研成果转化有时需较长的过程,但有时由于各政府部门政策不统一,导致有些项目进展困难。

《中国纺织》:针对以上情况,您带来了哪些建议?

吴继发:一是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科研成果要符合社会需求、市场要求,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首先,国家应建立有创新需求的服务平台,收集科技创新需求服务平台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立项。其次,科研单位的研发人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究课题,要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型的技术开发。同时,对具有很大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对经济社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要与职称评定和收入挂钩。

二是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合作需更加紧密。高校以及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要建立长久、紧密的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率。企业工作人员与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应进行更多的互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达到精准对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攻克技术瓶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

三是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首先国家各个部门机构制定的政策要统一,不要互相矛盾,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其次,国家要允许部分科研成果的转化失败,客观看待失败,不能过于追责。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